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赵一凡等|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CUEBJOURNA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09-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一凡(1992—),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思怡(1991—),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易定红(1964—),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选取2011—201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员工整体数量增加,在就业结构上会降低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体现了技能偏向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特征变化产生的结果。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研发投入强度;就业

引用格式

赵一凡,陈思怡,易定红.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就业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1):3-17.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根据罗默(Romer,1986)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会推动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派生需求,势必也会影响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大量农民工群体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务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大量企业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这对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就业结构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家逐渐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人才,以应对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纵观学界已有的文献研究,较多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某一特定类别技术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但其背后所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吸纳劳动力比重较大以及受到技术进步冲击较为明显的行业,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变化,从而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本文研究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知;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所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从而应对新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

二、创新之处

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结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背景,构建符合中国制造业特征的理论模型,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进而通过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在样本数据选取方面,本文聚焦于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时期展开分析,为制造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通过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通过验证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分析其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机制。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发现近年来制造业中主要存在的技术进步形态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一定时间段内会使企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对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其次,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制造业技术进步特征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最后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研发投入强度每提高1%,员工人数会提高0.5%。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数量影响的差异,本文发现制造业技术进步会减少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证明了经济体中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从不同技能劳动要素配置的角度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制造业中的技术进步特征的变化。

本文进一步探究不同企业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的差异。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于非国有企业影响的边际效应均大于国有企业;2011—2014年,制造业技术进步对生产人员数量的抑制作用要强于2015—2019年,而对技术人员数量的促进作用则小于2015—2019年;对于低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技术进步对员工总量、生产人员数量无显著影响,对技术人员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企业制度差异、不同年份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对制造业企业资源的配置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均衡状态下的就业人员数量。

(二)政策启示

第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人才、信息、平台等要素的支持力度,为企业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创新成本;发布待研发项目清单,精准识别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鼓励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加速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提供税收等政策支持,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第二,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着眼于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立劳动者技能培训中心,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对新入职员工开展技能培训,给予适当的人才培训补贴,为企业培训提供场地、师资等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面向新技术的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求职技能。第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鼓励民营企业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优做强企业;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引导民营企业家顺应市场形势,不断开拓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各城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经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第3—17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